“互联网 + 农业”的财务隐忧 |

详情 首页  >  智慧伙伴  >  知识中心

“互联网 + 农业”的财务隐忧

中国已经进入新农业时代,找准市场痛点,才能找对未来方向。

毫无疑问,“互联网+农业”的融合将带给农业巨大的模式变革,但是,作为企业必须明确的一点是,大变革下,有成功,但也永远不缺失败的案例。当农业遇到“互联网+”,Z农业企业家们必须考虑清楚,农业企业能否找到“互联网+”和企业原有模式的接入点,新模式能否真正落地执行,并给企业带来新的竞争优势。这是中国农业基金发展基金有限公司董事长吴文军对当前“互联网+农业”热潮给出的总结。

中国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有限公司是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联合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等国有金融企业共同发起设立的市场化投资机构,首期注册资本40亿元。中国农业基金以服务“三农”为前提,投贷结合、保险担保联动、信托租赁跟进,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村,同时提供技术支撑、管理咨询、客户嫁接、资产管理、家族财富管理等增值服务。作为这样一家企业的掌门人,吴文军能看到更广阔和纵深的产业全貌。

“互联网 + 农业”的隐忧

 
 

他认为,在“互联网+农业”方面,存在三大前提和三大障碍。

三大前提中:资金是条件,技术是关键,人才是根本。“没有电商八条、没有财政部20亿专项资金支持宽带进村、光纤入户,没有国务院指导意见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在资本洼地构建互联网平台几乎是寸步难行;没有宽带、光纤,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解决‘最后一公里’和‘最后一百米’,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吴文军冷静指出。

众所周知,农民的互联网理念、知识及技术的接受程度与市民或多或少还有一定的差距,尽管政府正通过“村村通”工程等项目建设努力弥合。不过,弥合的主要是信息获取鸿沟。“信息鸿沟”的另一个分支——信息使用鸿沟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不同地区和群体在信息使用中同样存在着不平等。比如与市民相比,农民显然更偏好媒体的娱乐功能,而对于通过互联网改善生存生活状态的内容则关注度普遍较低。这意味着,即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在提高,但正在触网的诸多农村互联网用户还未被激活。许多网民利用互联网的时间大多是用来娱乐和游戏的。

在吴文军看来,这凸显了互联网“进村”的第一个痛点:农民思想观念保守,短时间内跟不上形势,而农民又是“互联网+农业”的主角,因此,锻造“新农人”是互联网与农业实现深度融合的关键。

三大障碍中:一是农业投资回收期长、收益低、风险高;二是土地流转困难;三是唯互联网模式的一个陷阱。

第一,农业是高风险弱质产业,自然因素影响着整个生产过程。其一,对于接受新鲜事物能力较差、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农民来说,一个小小的网上操作失误甚至会使其蒙受较大的经济损失,这一点无疑会增加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普及难度。其二,“互联网+”虽然能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产品加速流通提供有力支撑,市场经济的内在契约性约束也越来越被农民了解,但面对自然风险的不可控性,农民仍可能被迫违约。当违约责任被农民归咎于互联网的负面性因素时,就难免会滋生抵触互联网的心态,其结果不排除“互联网-”的出现。

第二,虽然国家已经开始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政策,但是,目前土地的整体流转速度仍然偏慢,更多的地方仍处于探索阶段。只有通过大面积土地流转,才有可能实现农业规模化和现代化,为“互联网+农业”奠定基础,绝大部分的土地仍然处于小规模种植状态。这正是“互联网+农业”介入农村的第一道难关。

第三,唯互联网模式至上的陷阱。互联网热风下,不少企业老板成了唯互联网论,张口闭口都是互联网思维、网络化手段。事实上,人是多场景消费者,转型中的农业从传统渠道到网络营销更需要多消费场景,唯互联网模式只能是营销飘在天上、销售跌到谷底。

吴文军说:“归根到底,农产品营销从顶层设计到路径选择都要有清晰的战略设计。传统农业企业家必须重视的一点是,网上很多看起来很美的农产品电商模式,事实上并没有实现盈利,对于本身资金链就紧张的传统农业企业,太过尝鲜,说不定会死在黎明之前。”

他担心的一点是,“互联网+农业”企业虽然可以利用现有的农村市场线下渠道,将产品和服务打进农村。但是,这一般要求“互联网+农业”拥有较雄厚的资金实力,才能充分保证渠道畅通。由于农村大部分的渠道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赊欠现象,即农民赊欠零售商、零售商赊欠批发商、批发商赊欠上级经销商,如果遇到年景不好,有些欠款就可能逾期不还甚至成为坏账。

“互联网+农业”企业一旦想通过法律手段追讨,则可能出现维权成本远高于最终所得欠款的尴尬处境。因此,“互联网+农业”企业必须在设计渠道战略时,先设法破解农村“无赊不成店”的思维习惯,或者破解追债难的问题。“目前而言,‘互联网+农业’大多还处于行业进入期,适合一些在农业产业链上某一环节具有突出优势的企业,借助互联网新模式强化优势。”吴文军如此建议。

“互联网+农业”的落地

 
 

今年5月7日,国务院出台“电商国八条”,提出中央财政将拿出20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电商基础设施建设;5月20日,国务院又发布意见,明确提出开展宽带乡村工程,即“宽带进村、光纤入户”,计划两年内,80%以上的行政村实现全覆盖;7月4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发展“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从国家战略高度提出了“互联网+”的发展思路,特别明确了“互联网+”农业的指导方针和具体措施。“互联网+农业”的节奏正在加快,中国13亿多人口中,近7亿农村人口的消费潜力等待释放。

吴文军介绍,为贯彻落实“互联网+”国家战略,中国农业基金主要从三方面入手:

一是实现投资企业电商模式的全覆盖。

2014年以来阿里、京东、顺丰等纷纷布局农业,。为农村市场适应这一新趋势,基金对投资的每一家企业都提出了明确要求:或者构建自己的电商平台,或者搭载成熟企业的电商平台,实现线下销售与线上销售的捆绑与结合。目前,基金所投资的14家企业均有完善的网上销售系统,实现了电商模式的全覆盖。

二是帮助投资企业搭建物联网平台。

早在2010年,国家发改委便批准了一批物联网试点项目。以农业基金投资的科尔沁牛业为例,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起全程追溯体系,每一块牛肉从饲养、屠宰、排酸、牛肉部位到分割、储存程和检疫程序全部输入微机编入条形码,顾客可以在企业的质量监控网站上查到所购买的带有“身份证”的牛肉产品信息,真正实现了追溯到源头的全程监控。

目前,主板加上中小板加上创业板,整个农业领域的上市公司一共就有42家。新三板门槛相对低一点,上市的农业公司一共是57家,超过所有其他板块。

农业的上市公司有时容易出现造假的行为。“为了实现我们所投的农业企业的数据的真实性,通过我们资金的支持,给其搭建了平台。”

比如在农业基金的资金支持下,立华牧业应用物联网技术,针对公司的行业特点和企业经营管理要求,开发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全套ERP系统,能即时监控分析公司生产经营以及农户生产各个节点的活动,为企业一体化子公司在各地的复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目前信息化应用已基本覆盖了公司的所有业务模块,包括供应链管理、库存业务管理、销售与分销管理、养殖生产管理、商品禽存栏管理等,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在提高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成本、规避企业风险等方面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三是构建“互联网+产业链”协作新模式。

基金通过与企业携手构建“互联网+产业链”的协作新模式,打通传统农业中的采购、生产和销售环节,在农产品生产、营销、云端服务方面最终让传统隔离的农业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这种产业链已经在五六家基金投资企业中逐步培育。

新农业时代

 
 

吴文军感叹,国民经济发展到了新的阶段,人民对食品安全和吃的要求已经不同于以往,13亿人的食品消费市场巨大,农业“天花板”很高,是一片巨大的蓝海;农业又是一个急需资金来推动的行业,给资金富集的传统产业提供了投资出路。再者,从投资机会角度看,一些产业资本投资农业企业是因为企业家个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变化。“农业是一个很有情调和境界的产业,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绿色农业、有机农业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投资农业有一部分也并不完全是利益的驱动。”他笑称。而至于在新农业时代,中国能否诞生高级农企,吴文军的态度十分乐观,“整个农业生产和发展模式都已经发生了巨大变革。随着国家土地流转政策的逐步落地实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的提出、‘互联网+产业’概念的融合推广,加之中国巨大的人口基数,其间中国必将会诞生一批高级的农产品深加工和基础消费品生产企业。中国农业企业所面临的每个基础消费品都有上千亿元的市场,这在欧美国家是不可想象的。因此,只要整合得好,这个市场中肯定会诞生出一批高级的明星企业。

同时,随着经营环境的改变,对新型农业企业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现代化、科技化成为新农业的发展趋势。但农业企业所面临的挑战也不容忽视。第一农业是高风险弱质产业,自然因素对整个生产过程的影响不言而喻。第二是土地产权问题,目前土地流转问题依旧未得到彻底解决,只有通过大面积土地的集中专业化管理,才有可能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现代化发展。第三是农产品价格波动剧烈。但是较大的挑战还是来自于农业企业本身。农业企业效益差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农业企业管理的不规范、家族特点明显、缺乏人才和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以及战略思维,如何转变思维,真正实现企业经营的转型将成为最终的决定因素。

震荡前行的生鲜电商和农资电商

随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线上诸多品类都已进入竞争白热化阶段,像服装、图书、3C家电等利润空间普遍降低,因此电商企业必须寻找新的增长点。

食品行业中的生鲜日常消费占比高、消费频次高,但线上交易额微乎其微,2013年生鲜线上销售仅占食品网购规模的10%,市场想象空间巨大,同时加上政策利好,大多电商企业瞄准生鲜市场发力。在线上生鲜的细分品类中,水产类产品的销售额占据第一,2013年占生鲜类目的42%,但是天猫230多家水产品类店中能够达到千万量级的店仅有9家,不到4%。

垂直生鲜电商进入门槛较高,难度较大。一方面,电商竞争层次将由价格竞争走向服务竞争,但另一方面由于食品品类很有可能成为综合类电商的“引流品”,因此生鲜电商的低价、低毛利将相对长期存在。

我国农资行业流通环节繁多、交易成本较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的整体效益。而农资电商可有效压缩中间环节成本,消除假冒伪劣生存空间,解决农资行业当前矛盾所在。农资行业进入电子商务领域至少比其他行业晚了10年,正是“互联网+”领域中大有开发价值的“蓝海”。

长期以来,农资流通模式是:从生产企业,经过市、县农资部门,再到乡镇、村经销商,最后才到农民手中。由于流通环节多渠道,产销两端不见面,厂家不能按农民的需要生产,农民也不能对厂家施加影响。更为严重的是,生产厂家、经营企业、基层经销户,都各自为战、自建网点、自寻仓库。如此层层加价,成本提高了,农民负担增加了,优质农资产品竞争不过质量差、价格低的假冒伪劣品种,农民深受其害。显然,这种几十年一贯制的农资流通模式,已经成为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大瓶颈。

从整个价值链看,当前农资渠道成本太高,利润分配不合理。从市场供求关系看,农资行业产能过剩日益凸显,市场集中度较低,导致行业无序竞争,行业毛利率较低。价格波动较大成为常态,导致生产企业和经销商利润不稳定。此外,产品体系缺乏信用、交易链条资金短缺也是农资行业生产和流通领域的较大痛点。